寿光市九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

专业智能温室、生产型温室园区规划设计整体解决方案专家

  • 李经理: 13964620707

全国咨询服务热线

0536-5851887

13964620707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蔬菜园地 >> 浏览文章

草莓覆盖地膜后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

文章出处:来源百度搜索       发表时间:2025/4/3 8:52:33 

地膜覆盖技术是草莓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环境调控措施,它能够有效调节土壤温湿度、抑制杂草生长并阻断病原传播,为草莓栽培创造适宜的微域气候环境,已成为现代设施农业的重要技术保障。然而,在实际生产过程中,由于技术操作不规范或环境因素变化,种植户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。本文将针对草莓覆盖地膜后的常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,并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。

28ddbd1b4ac3cad6b6179d617b494e90.png

一、温湿度失衡

覆膜后的小环境变化常导致温湿度异常:晴朗天气下膜内温度可比露地高8-12℃,正午极端温度可达55℃;持续降雨后膜下空气湿度长期维持在90%以上,引发根系缺氧;昼夜温差造成的冷凝水积聚,不仅影响透光率,还会增加病害传播风险。

解决方法:早春选用透光率85%的透明膜促升温,夏季更换为黑白双面膜(白面朝上),反射率提升60%。膜内温度超35℃时,清晨喷施0.2%磷酸二氢钾增强抗逆性。采用宽窄行种植(宽行60cm、窄行30cm)促进通风,雨后掀膜通风2小时,湿度降低15%-20%。土壤中混入200kg/亩稻壳炭提升透气性;严重结露时用2mm竹签穿刺膜面微孔,排水同时保持保温效果。

ff3d2f6d6ee8f45f079d024783940f5a.png

二、植株死苗

草莓种植过程中,有两个时期容易发生草莓死苗,一个是定植缓苗期,另一个就是覆地膜后。通常死苗的发病症状是根腐病、炭疽病、红蜘蛛、蓟马等,一直持续到结果还有死苗。

解决方法:在地膜覆盖前要对温室进行整体病虫害防治,减少病虫害在地膜下滋生。基本上把预防药剂打一遍就行,比如炭疽病可用醚菌酯、根腐病可用烯酰吗啉,乙蒜油,亮盾等药剂,白粉病用阿米西达、翠贝等药剂,蚜虫、蓟马可用啶虫脒、吡虫啉、艾绿仕、氟啶虫胺腈、溴氰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
d4f83781df02afea219b257a11e01733.png

三、新叶焦枯

草莓覆盖地膜后经常会出现新叶边缘皱缩焦枯等问题,这是因为地表高温干旱导致钙吸收受阻,植株表现缺钙症状,还有就是高温引起幼芽发生高温障碍。

解决方法:一是补钙,二是及时进行降温处理。补钙的话每建议亩施10方腐熟的有机肥和腐殖酸肥,配施中量元素的钙镁硼肥,如果是重茬的地块,最好能配施生物有机肥。另外注意及时做好浇水工作,植株若干旱缺水,就容易导致钙难以从根系吸收,因此补水也是补钙;降温方面,因为草莓铺完地膜后天气热,根部散热不好,很容易死苗,此时可以先不把地面盖严实,如果白天温度在23℃以上时,可以把地膜掲到上面,固定住,这样能达到让根部散热好的目的。

959597bba47ec22e4666c97a078c3918.png

四、掏伤感染

覆膜后,一般要在塑料膜上划一个小洞,用手把草莓植株掏出来。但很多时候,种植户在掏草莓苗的时候,用力太猛,伤害到草莓的叶片,导致苗子掏伤时造成感染。

解决方法:盖膜后需要灌次透水,让苗子适应新的环境,第二天早上再次检查地膜是否有把苗心或花絮盖住的,及时掏出避免灼伤。并打一遍杀菌剂防治苗子掏伤时带来的感染。如果没有条件铺地膜的话,在草莓刚开始结果时,就要用稻草或者麦秸开始垫果,防止果实膨大后与地面直接接触。

91bda00c70f4c0eb21cf3fb53200175a.png

五、土壤环境异常

长期覆膜会改变土壤生态:阻隔雨水冲刷导致盐分在表层5cm富集,电导率可达露地栽培的1.8倍;好氧微生物数量减少40%-60%,影响有机质分解;约70%的草莓吸收根集中在表层土壤,抗逆能力显著下降。

解决方法:定植前每亩施入300kg腐熟秸秆与15kg硫磺粉的混合物,既能调节pH值又可吸附盐离子。每季揭膜后追施500倍稀释的EM菌液,可使土壤放线菌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。采用"凹型"覆膜技术,使植株根颈部位裸露1-2cm,配合滴灌系统精准供水,可引导根系向下延伸10-15cm,有效改善根系结构。

bbf7384be7f150d25ddec4ca70a89cb0.png

通过科学管理,草莓地膜覆盖的正面效应可提升35%以上。建议种植户重点关注定植后30天的关键期。当出现情况时,应及时处理避免造成过大损失。现代农业技术的价值在于因地制宜的灵活应用,希望本文能为草莓种植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参考。

PS: 本站涉农技术性文章和图片均来自与互联网,并未做任何商业使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并删除更换。 上一篇: 白菜叶面黑褐色斑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指南    下一篇: 茄果类蔬菜早衰的原因与综合防控策略